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
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历法上的年、岁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古代历法。年的叫法出现较迟,而岁的叫法出现较早。
岁,是太岁纪年法的遗存。
所谓“太岁”,是假想中和“岁星”运动轨迹相反的一个星体,它在黄道十二宫中运行,每年走过一宫。但是由于这只是近似于一年走过一宫,后来由于宫位错乱,人们才发现黄道十二宫与地球公转的时间并不是等长的,所以“太岁纪年法”逐渐被淘汰。年是农耕文化催生的历法中使用的一个春秋轮回的称呼。先秦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头,汉武帝时改历,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
并和阴历月相结合。
区别嘛,难道你不觉得“岁”寄托了人的太多情感吗。其实这两个字在古汉语中的差别不大,诗词大多讲求音韵美,这两个字的韵脚不同对古人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我们深入体会下,“年”是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它所衡量的是单纯的时间,但是“岁”的话它在以时间年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和物的因素,它侧重点是”经过“,这就让它体现出更加浓厚的人文情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你看那苍茫草原上茂盛的草儿啊,在“它经历的这一年的岁月里”有枯萎也有繁荣,你看,这是不是也正像是在人的生命里,有沉有浮,让人不免感触良多。要是换成”年“,是不是就更倾向于草的生物性,就让诗歌少了很多韵味。
宇宙的秘密,历来是被人们所探寻的。在望远镜发明后,人们就能够更顺利地解决古人留下来的各种问题。
就比如说,一年是多少天呢?其实,古人对年的定义有两种:**种是观察太阳在恒星天上的行走**的周期,也就是太阳在天上从某个位置回到那个位置的周期,其实这不是很好观测;而第二种测量方法就比较简单了,因为夏天正午太阳比冬天正午的太阳高,也就是说可以立一根竹竿来测量。
那怎么测量呢?人们就记录正午影子最短的那个时刻到第二次正午影子最短的那个时刻的周期。 有人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其实**种方法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地球的公转。也就是说,当地球绕太阳从某个位置出发,又回到那个位置。这种情况在我们人类看来就会是太阳在天上回到某个位置,这就叫做恒星年,一恒星年的时间大约是365日6时9分10秒。
而第二种方法本质是什么呢?是太阳的直射(这是产生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把太阳从北回归线开始直射到第二次直射回北回归线的周期记录下来。其实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正好是夏天,我们也就把那个时间叫夏至(南半球同理)。
也就是把两次夏至间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年的时间,这就是回归年,一回归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 其实大家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是差了几十分钟的,那这种差异叫什么呢?没错,就叫岁差。其实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存在这样的区别了,于是我国古人把一恒星年叫做年,一回归年叫做岁,这就是**人经常说的过一年长大一岁了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岁差的存在呢?别着急,下期为你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