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包括小令。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写成,另外还有“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特殊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只曲子联结而成。
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体制风格
1、散曲的内涵: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科白、情节。
2、散曲的体制: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前者短小精悍,是单个的只曲;后者富赡雍容,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而成的组曲,它们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此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属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3、散曲的风格:
(1)在语言方面,既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
(2)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3)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曲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这使得散曲趋向口语化、俚俗化,起到了使曲意明朗活泼、穷行尽相的作用。
散曲是金、元两代新兴的一种歌曲,是当时**群众和文人学士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文学。
在元代文学史上,散曲夺得了“词”的地位,成为当时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诗体。
自从元代以来,就有不少文学批评家认为散曲和杂剧——即所谓“元曲”——是有元一代的绝艺,认为元曲可以和唐诗、宋词相媲美。
扩展资料
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在语言方面,既有一定格律,又有口语的自由灵活;在艺术表现方面,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散曲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其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还有一种联章体,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又称“重头小令”,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词的种类。